G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支撑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发言摘登
来源:江苏自然资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4-09-13 | 8 次浏览 | 分享到:
9月10日,自然资源部在重庆召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会上重庆、浙江、广东、湖北、河南、江苏6个省(市)自然资源部门,浙江宁波、陕西绥德2个市、县政府作了交流发言,现将有关交流发言内容摘登如下,供参考↓↓↓

乡镇试点向县域统筹跨越

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近年来,江苏自然资源系统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逐步推广”的思路,统筹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现了单乡镇试点到全县域统筹的跨越。
健全完善工作机制,试点工作推进有力有序。坚持制度先行、夯实主体责任、严格过程监管,20个国家试点、16个省级示范和1个县域统筹试点总体进度超70%,国家试点中苏州黄桥街道全国首个报部备案,1个试点完成验收,2个试点入选部典型案例。省自然资源厅择优部署实施试点示范,鼓励淮安、泰州等地开展市级探索,形成多层级覆盖广的整治格局。省政府印发“江苏方案”,陆续出台方案编制指南、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定绩效评价、验收规程等标准,增加“依申请下达建设用地规模、鼓励低效建设用地整治为生态用地、节余指标省内优先交易、省财政出资收购补充耕地指标”等政策。按照“省级统筹、市级监管、县为主体、乡镇落实”的路径,压实各级责任。
加强规划引领协同,空间治理效能显著提升。高水平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全面统筹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以及历史文化传承等,优化布局“三生”空间,实现全域全要素科学管控。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先补后占、耕地年度占补平衡,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集中连片整治。完成农用地整理43.83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5.84万亩。用足用好增减挂钩、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盘活农村零散闲置低效用地,完成建设用地整理7.51万亩,建设用地减少0.76万亩。
放大综合整治效应,有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协同生态修复、历史文化传承与公共空间治理,加强产业导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完成生态保护修复3.37万亩,实施公共空间治理75项、历史文化保护21项。依托“强村公司﹢产业园﹢村集体”“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农业基地﹢专业农户”等运营模式,成功打造稻虾共作等特色产业。对权属调整、收益分配等涉及农民利益的重要事项,做到依法依规、公开公平、均衡共享。整治后村集体年收入显著增加,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支持各地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创新治理模式。形成了城乡融合、现代高效农业、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和特色文化保护4种模式。同时,引导政策性金融支持,形成“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工业反哺农业、自主开发运营等多种投入机制。




图片
打造美丽中国和美乡村重庆样板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重庆市近年来组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部级试点12个、市级试点12个,形成了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
努力开拓创新,改革试点取得新进展。重庆市委连续5年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纳入重点工作部署,2024年纳入市级“三个一批”重大改革项目,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形成“政府主导、规资搭台、部门协同、市区联动、社会参与”多跨协同机制。同时,搭建“1﹢1﹢N”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改革构架,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将村庄规划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互融互促,通过指标、范围、成果、审批“四融合”,“一张图”统筹实施。出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编制指南、规划设计导则、预算定额标准3项技术标准规范,健全“方案编制—项目管理—成效评估”全流程管理体系。构建“市级财政补助、区县整合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多元化投资模式,4年来市级财政补助国家试点3.3亿元、市级项目0.9亿元,整合利用各部门资金8.7亿元,社会资本投入4.4亿元、政策性融资2.7亿元。探索构建数字化监管系统,集成10余个部门共5大类50余项数据资源,为各级政府管理项目、经营主体了解政策、村集体和群众参与监督搭建数字智能平台。
系统统筹谋划,探索空间治理新方式。优化农用地布局,调整3亩以下“散、乱、小”耕地地块5188个,单个耕地图斑面积平均增加2亩。探索“林耕置换”,统筹低效园林地开发、撂荒地整治、农田集中整治等5.8万亩。叠加用好耕地占补平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腾退低效建设用地565亩。统筹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山地丘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林相改造等1.9万亩;系统实施河湖库渠水系连通工程和面源污染治理、农田生态化治理,实施人居环境整治1236处,修缮历史文化建筑103处。

聚焦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促进产业振兴,修缮蓄灌排设施、打通“断头路”,配套农产品加工储藏等设施95处,将小、散、弱的产业“串珠成链”,筑牢发展根基。促进人才振兴,试点项目区吸引2800名年轻劳动力返乡创业,实现3028名农民家门口就业。促进文化振兴,将乡土文化元素融入乡村规划和项目建设。促进生态振兴,同步提升生态“含金量”和发展“含绿量”。促进组织振兴,大幅提升群众自治意愿和能力。





图片
以土地要素创新性配置支撑培育新质生产力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广东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抓手,重点探索项目管理机制、投融资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和实施模式创新,以土地要素创新性配置支撑培育新质生产力。截至2024年8月底,全省42个试点已完成投资624亿元,完成农用地整理6.8万亩、建设用地整理4.7万亩、生态保护修复38.9万亩。2024年新谋划储备整治项目154个,计划投资约806亿元。

坚持党的领导,高位部署推动。广东成立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总召集人的工作专班,市县镇相应成立工作专班,抽调干部集中办公,高效协调推进。

坚持项目为王,高效运作实施。主动对接“百千万工程”典型县典型镇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农文旅发展融合试点等开展项目谋划,按照先易后难、成熟一批、示范一批的原则,滚动推进项目建设。量身打造从项目策划到竣工验收全流程工作指引,严格把关实施方案,运用土地整治监测监管平台等技术手段强化监管服务,确保项目稳步推进。积极引导各试点地区先行先试,为全省整治工作闯新路。

坚持集成改革,高质塑造空间。在严守底线红线前提下,制定操作细则,支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合理优化调整城镇开发边界。编制实施省级耕地保护专项规划,推进“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耕地集中连片整治。组织54个镇开展镇村联动、总详合编镇级国土空间规划试点,加强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联动,为整治工作提供有力的规划支撑,试点地区累计腾挪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近6.2万亩。对57个县(市)实行“自己垦自己用”“垦五奖一”等支持措施,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推进“3﹢X”整治工作(“3”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整理,“X”由各地自选主题),打造特色亮点,实现多元目标。

坚持多元筹资,高点注入活水。省级层面搭建平台,推动“政银企”合作对接。2023年全省首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推介会上,现场签约项目总金额超1400亿元。2023年省财政下达2.55亿元引导资金,2024年至2026年计划安排全域整治奖补资金4.38亿元,鼓励先进形成示范。探索指标交易,优化收益分配机制,保障整治资金投入。





图片
打通融资路径 提升审批质效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 


河南聚焦“地从哪里出、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核心问题和联审联批关键环节,坚持“优布局、保耕地、提生态、美乡村、兴产业”,统筹实施用地布局优化整治、生态修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产业4类项目,构建了“政府主导、政策性金融支持、市场化运作、投融建运管一体推进”的工作模式。

向优化和集约要空间。河南在保持“三区三线”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坚持集中集聚、不大拆大建的原则,全面梳理整治单元内的地类图斑,结合地方发展需求和群众诉求,统筹优化调整零星用地。22个省级试点合计优化用地布局7.79万亩,耕地单图斑平均面积由42.29亩提高至47.44亩,净增耕地4.91万亩,原址盘活建设用地2900亩。

破解项目资金瓶颈。河南自然资源部门会同省农业发展银行出台政策性金融支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拟在3年内提供不少于1000亿元的信贷支持,通过导入的乡村产业收益和自然资源资产经营收益偿还贷款。22个省级试点计划总投资124.69亿元。积极与省发展改革、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各类涉农资金共同向整治单元倾斜。鼓励县级政府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将进入财政账户的项目税收、增减挂钩和补充耕地节余指标收益,按照一定比例计提,专项用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对350个村庄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项目13个,修复废弃采矿用地4660.45亩,导入乡村产业项目124个。盘活乡村自然资源资产,拓宽村民就地就业渠道,在还款期内预计增加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30.84亿元。

联审联批联管加速推进。探索形成联审联批、联谋联管工作机制,横向上省农发行与自然资源部门同步审核;纵向上实现“三线”备案(部级)、增减挂钩(省级)、农用地转用(市级)、土地权属调整和乡村规划许可(县级)等多个事项串联审查;按照内设处室架构成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办公室,专职专责推进。

完善政策制度提质增效。将“三区三线”、群众权益红线、政府隐性债务等涉及底线红线的内容全部纳入审查范围。搭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平台”,与建设用地智能化审批系统和“天眼”系统互联互通,提高审批效率,实现实时监管。





图片
绘就市域空间治理现代化篇章

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宁波坚决扛起全国首个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的使命担当,以全域国土空间“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以系统理念方法构建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大平台。

构建“一盘棋”治理体系。宁波编制县级综合整治规划、片区策划及实施单元方案,全域共形成县域统筹型、流域(区域)型、城乡复合型3种整治类型、11个示范片区共114平方公里的总体格局,目前已开工项目458个、完成投资708亿元。探索跨城乡、跨行政区域整治路径,创新整治工作全流程“一张图”管控规范、“三区三线”优化调整细则等多项制度成果。成立市、县两级整治公司,推动“资本金注入、骨干力量植入、产业资源导入”,目前两级公司共筹措资本金43亿元,获授信486亿元。

推动“五大类”协同治理。宁波坚持把农用地、生态保护修复、村庄、工业用地、城镇低效用地等五大类作为综合整治重点,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推动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空间布局“多田套合”。目前,整治片区新增耕地4359.3亩、集中连片耕地2.3万亩、千亩方14个。以整治改造提升工业用地、整合村庄用地、盘活城镇低效用地,片区内工业用地入园率增加2.4个百分点;累计整治提升村庄用地1.7万亩、城镇低效用地3.9万亩。协同推进幸福河湖、海塘安澜、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片区内累计修复各类退化生态空间255公顷。

激发“五个重”综合效益。紧紧围绕资源重组、功能重塑、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目标,着力推动市域空间治理现代化。和美乡村建设实现新提升,加速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整治片区内共建乡村振兴精品村22个。都市功能布局实现新优化,加快形成融枢纽、产业、服务、生活、生态功能一体的大都市功能格局。城乡共富活力得到新激发,“三大差距”进一步缩小,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全域综合整治成果。





图片
深入践行“千万工程”走在前作示范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20年来,浙江厅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强大引擎,不断推动“千万工程”提质增效、促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

以“三次迭代”赋能“千万工程”新跃升。2003年到2010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阶段,浙江统筹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2010年到2018年“千村精品、万村美丽”阶段,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2018年至今“千村未来、万村共富”阶段,由“农田整治﹢”升级到“3﹢X”模式,再到跨乡镇试点,全面推进国土空间资源要素配置与共同富裕生产力布局相适配。2018年以来,累计批准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942个,投入资金4009亿元,惠及农民860万人。

以“三生融合”绘就和美乡村新愿景。推动乡村规划体系大格局建设,创新乡村规划体系,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和“产城人文景生”融合发展。实现乡村规划管理全方位覆盖,制定实施乡村地区“通则式”规划管理规定,逐步实现应编尽编。构建城乡风貌管控体系,深入推进乡村微改造、精提升。

以“三位一体”守护农耕肌理新格局。统筹实施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2018年以来形成集中连片永久基本农田64万亩,稳妥推进陡坡与平原农用地布局优化试点,“多田套合”优化农用地布局。大力实施耕地生态建设保护工程,新增耕地59.5万亩。构建“耕地智保﹢田长制”,严格管控实现违法占用耕地“零新增”。

以“三项提升”拓宽“两山”转化新通道。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基底,构建点、线、面、网相结合的生态修复布局,2018年以来实施生态修复24.5万亩。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2018年以来整治区内盘活农村存量和城镇低效用地共计8.3万亩。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率先实体化运作“两山银行”,推动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高水平转化。

以“三大统筹”跑出城乡融合新速度。统筹资金保障,投入各类涉农财政资金1688亿元,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县调剂215亿元。统筹用地保障,将整治腾退的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民建房和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工程向村、户延伸。统筹产权改革,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

以“三个强化”续写共同富裕新篇章。强化底线思维,小步快走、审慎稳妥,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强化产业导入,探索“运营前置﹢需求定制”的“土地整治﹢”模式,促进共同富裕。强化“飞地经济”,完善山区26县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县调剂政策,支持其在省内高能级产业平台建立“产业飞地”。





图片
全域整治惠荆楚 一子落下满盘活

湖北省自然资源厅


湖北是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近年来,湖北省自然资源厅按照“严守底线、优化空间、绿色发展、维护权益”的工作目标,全方位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践行“四个率先”高位谋篇起势。2018年湖北省在嘉鱼、公安、仙桃和天门探索从单一要素的农田整治到山水林田湖草多要素综合整治,2019年出台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意见,成为全国第二个由省政府发文部署的省份,2021年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出台系列管理制度、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2022年开展工业园区和流域单元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截至目前,全省104个项目建设总规模537万亩,整治总面积269万亩,预算总投资477亿元,项目数量、整治面积、投资额度均全国靠前。

突出“四个聚焦”打造荆楚品牌。聚焦耕地保护,在江汉平原开展“千亩方、万亩方”耕地集中连片整治,推动林耕置换试点,优化耕地布局,累计新增耕地13.8万亩,提高粮食产能2.8亿斤。聚焦流域治理,以小流域为整治单元,推动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统治理,形成“全域﹢流域”的整治模式。19个小流域土地综合整治累计增加生态面积24万亩。聚焦共同缔造,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结合,解决群众房前屋后小事实事。聚焦产业振兴,探索农文旅融合、推动农业产业化,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脉,累计引进287个农业产业,成功打造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建设389个美丽乡村,唤回乡村的诗意与富足。

构建“四个机制”保障行稳致远。构建“规建管”融合机制,以基础测绘技术应用为手段,以调查确权登记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数据为底板,以国土空间规划为龙头,实施土地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修复。构建“政银企”合作机制,探索财政资金引领带动,金融重点倾斜、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成立全域整治产业联盟,助力优秀企业产业落户项目区。构建全链条管理机制,实现项目“编制—审批—实施—监督—验收—评价”和“投资—融资—建设—管理—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构建“产学研”协作机制,实施“部﹢省﹢科研院所﹢市州局”一体化产学研模式,开展规范标准、林耕置换等理论和实证研究。





图片
为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陕北经验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人民政府


绥德是历史上陕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片红色热土。近年来,绥德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更好统筹保护资源、修复生态与保障发展的关系上,探索出一条黄土高原土地保护利用永续之路。
郝家桥村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党的十八大以来,该村累计投入3300余万元,平整土地2550亩,建设山地苹果园2000亩,实现从黄土高坡到绿水青山的蝶变,2021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近几年,郝家桥村围绕绿色农业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河道综合整治、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着力打造美丽乡村。  在总结郝家桥经验基础上,绥德申报实施满堂川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按照“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治理、多措并举”思路,以《平凡的世界》取景地郭家沟村特色保护为核心,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低效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和历史文化保护。
通过整治,绥德复垦腾退废旧建设用地13.2公顷,建设高标准农田36.2公顷,实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的空间新格局,土地综合利用水平有效提升。发展特色种植业1200亩,年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产业集聚融合有序提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从郝家桥到满堂川镇,绥德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是找准定位、科学规划。绥德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融合乡村发展规划、产业规划、生态旅游规划,合理规划乡村发展,郭家沟村村庄规划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案例。二是系统思维、综合治理。以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为基底,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一体推进空间优化、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乡村治理,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三是以人为中心、久久为功。党委抓牵引、政府抓责任、乡镇和部门抓落实、村组和群众抓推动,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统筹抓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综合效益。



双击此处添加文字
江苏中源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电话:025-86705719
邮  箱:1704738828@qq.com
网  址:www.zhongyuanguihua.com
地 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110号万达广场D座31楼